看了《星际3》,就知道我们离拍《三体》还有50年
本文系原创栏目《良品》出品,每天下午任性上线。脱掉严肃外套,我们给你最有趣的阅读体验!
漫长的国(烂)产(片)保护月终于过去了……
要说下半年最值得期待的电影是什么,还是首推《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
影片已于9月2日在大陆上映,在详细扒剧情和设定之前,请容许君自来水一波,迅速罗列下优点:
1、3D空间感、速度感都非常棒,宇宙的深邃和飞行物的结构都表现得特别棒。(所以这部还是非常推荐3D的)
2、剧情非常流畅,有张有弛,该讲道理的时候严肃,该搞笑的时候欢乐,全程下来轻松不累。(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组合真是太棒了!geek式的小幽默!)
3、设定、台词等等的细节几乎无可挑剔。设计个飞船都要仔仔细细规划船体内部的结构力求科学合理,怎么就不学学我大中国电影场景设计全靠台词,画个CG一笔带过的省钱特技呢~
4、影片末尾的致敬非常感人,这个让我们留到文章末尾再来拆穿。
当然缺点也是有的,反派的形象还是太单薄了,作品的精神内核也不及前辈,多少有点流于商业,但这点缺陷多半是对于星际死忠粉才至关重要,对于普通观众算是比较难注意到的缺陷。
所以~画面视效完爆3D眩晕版《谍影重重5》,剧情的连贯性又远远好过小学生剧本的《独立日2》。对一个科幻片来说,它又不太“硬”,看起来轻松不累,灰常适合带女票/男票刷片~(至于单身狗没人陪……怪我咯?)
说完了结论,让我们来好好说说这部片子究竟如何~
(以下有剧透,重要的事儿说三遍)
(以下有剧透,重要的事儿说三遍)
(以下有剧透,重要的事儿说三遍)
《星际3》的故事,其实满满的都是套路。故事主线基本还是遵守了星际探索→遭遇攻击→误入陌生星球→自我营救→协同战斗→干掉boss→再度启程,这么一条线。
可以说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编辑和导演只是负责把整个故事变得顺理成章又气血充沛。
那么,它为什么好看呢?
首先,场景做得太良心了。
科幻电影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想象而存在的。生于这个科技水平不上不下的时代,这一代人几乎没有可能看到星际航行时代的到来。而科幻片,就是遥远的未来向着如今的岁月投下的一片幻影。
而《星际3》完美的回应了这种期待。
这是主角们展开空战的星城——约克镇,外观长这样↓
导演构想了一种环形重力的城市。星城中每一面都是高楼大厦,都是犬牙交错的建筑物和天桥。这种精致又新颖的未来感,满足了我们对于陌生星球最高极限的想象。
而当主角团队驾飞机飞跃其间的时候,配合3D效果,这种空间的纵深,甚至真实到令人恐惧。
而这些画面全部都是特效。看看这满屏的经费,再想想隔壁《幻城》号称烧了3.3亿做特效的冰雪奇缘风格,特效工业的水平差距有多大,中外影视质量的差距就有多大。
场景设计做得好,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所有的追逐战,所有的分镜,所有的剪辑,都有一种令人心惊的硬科幻美感。
但如果,你以为这宏大的场景没有任何细节,一闪而过的镜头里没有编剧和导演们的小心思。
那你一定不懂《星际》系列。
这个横跨了50年的科幻巨制是西方两大科幻IP之一(另一个是《星战》系列),以人文关怀内核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而著称。
《星际》系列里面的飞船都能以超光速飞行,这是一种被称之为“曲率引擎”的概念。(简单说,就是通过扭曲空间来航行,能够不受光速限制)
这本来只是《星际》的一个设定而已,但因为它本身是基于弦理论提出的猜想,并非编剧单纯的天马行空。最后反而启发了物理界。
1994年墨西哥物理学家明戈·阿尔库贝利首次提出了现实生活中曲率驱动的概念,然而后续进行的计算显示这样一种装置将需要无法达到的极高能量才能实现。
但如今,物理学家们表示,原先的曲率驱动模式可以进行改造,从而让它可以用比原先计算少得多的能量条件下实现运行。
科幻作品反哺现代物理,这足以说明主创们的严谨。他们甚至还为了剧中的克林贡人专门设计了一门语言,还出了词典。
连飞行器都是设计了无数款,严格按照尺寸比例做模型,每种飞机按照《星际》里的年代划分不同的型号,绝对不会出现2300年的飞行器在2100年的背景里就出现。谷歌上一搜图纸,一页页的,眼花缭乱。
这种死抠细节的性格,放到《星际3》的约克镇里,你能看到的是,建筑物里缓慢划过,等待被弹射的飞行器,玻璃上依稀可见网格状的钢丝。
主角队伍在离开星城约克镇的时候,远景的荧光屏上还特别投射出约克镇的构造图。
主创人员们也不是凭空设计出这么一个城市的,经历了从骨架搭建到细化每一个场景的功能分区,才最终创造出了这么一个空中花园。
随手一截图,约克镇的一角,有高层写字楼,有河流,有河上的两栖船,有绿化带,有屋顶游泳池,甚至还能依稀看到停车位……
太美了,如同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一般。
如果说科幻的本质是想象未来,那么它就不能全是空中楼阁。因为幻想只是依附于现实而开出的精神之花,只有踏踏实实的去推敲每个细节,才能做到引人入胜。
国内的电影有这种匠心吗?
当然,有好场景而无对镜头的控制力,最后就会变成国内某些导演拍出来的风景片儿,没有张力。
林诣彬(美籍华人)可不是这样的导演,《速度与激情》的第三部到第六部,都出自他之手,炫目的剪辑,紧凑的叙事是他的拿手好戏。
拿企业号被蜂群飞行器击落的一段来说吧。
首先是从极远的地方,以蜂群的视角接近企业号。扑面而来的紧迫感和压抑感。
蜂群收紧,扑向引擎。
这里的镜头是蜂群一遍绕着圈儿一遍逼近引擎喷射口,旋涡状的轨迹有一种引力感,简直没办法移开眼睛。
这时候镜头拉远,观众才知道全舰已经几乎沦陷了。
接下来是一段短暂的对射,然后镜头一转,视角随着虫群侵入舰内而转换成人类方。
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由无机物过渡到剧中人的表情和心理反应,这一段的快速剪辑和分镜,简直燃爆了!
另一个不能不说的视觉盛宴则是电影后半段再度对决蜂群的这一段“重金属死亡之舞”,骚气度和时髦度在科幻电影上都实属少见——你见过主角阵开着摇滚去杀敌?还外放给敌机一起听?
电影院看到这段,整个人都震惊了“TM还能这么玩!?”
对比国内电影,今年暑期档,我们的电影基本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君我……
啊,我们不能只看外表,要看精神内核,要看剧情!
《星际3》的故事前面已经说了,是一个很简单很套路的故事,在反派动机刻画上并不是很充分,但也足以领悟到导演的意图。
导演费尽心思塑造的这个反派人物克劳,展现的是浩瀚无边的宇宙对“人性”本身的消磨。
在一次又一次漫长的探索中,不断的出发,回归……向着深空近乎毫无意义的远航。探索本身也许有其意义,可如果探索的前方没有明确的目的地,那航行也不过是漂流。
然后就会厌倦。
接着也许会质疑行动的意义,自己的意义,存在的意义。然后绝望,然后嫉世愤俗。
这难道不是成年人的童话吗?
过于具体又重复的生活抹掉了我们自身存在的可能性。日子里看不到远方,只有眼前的苟且。强迫自己吸接受结果,接受现状,不去质疑,不去期望。因为麻木的接受一切才比较轻松——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会一次次被理想和现实产生的巨大落差摔在水泥地上,遍体鳞伤。
导演竭尽全力的想要在影片传达出这么一种人性的“迷航”,而其母题和大多数人的焦虑又是相通的。这个想法和野心很好,可虽然意思到了,反派的动机和刻画却显得虚无缥缈了一点。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能拍《星际穿越》的诺兰啊。
可愿意把目光投向深空和人性,这样的导演。比起国内只盯着IP剧,只盯着青春题材的那群人,难道不是好了太多吗?
牛逼的剧本,深刻的精神内涵,精细的科幻设定,宏大的主题,其实我们也有。
《三体》就是个很棒的故事,如果以它为系列构成铺陈展开,不管是内涵还是广度,都不会输给《星战》和《星际》这两个西方主流科幻。
但是国内目前的技术水平,导演的人文素养,甚至市场环境,允许《三体》电影的诞生吗?
我们好像只能等。
最后来说说剧外的故事吧。
《星际3》电影的最后,有这么两行字幕。
In loving memory of Leonard Nimoy
For Anton
第一行字说的是最早的史波克扮演者,伦纳德·尼莫伊。他塑造了近半个世纪的“史波克”形象,陪伴无数人长大,但时间同样也对他有效。
他在不断地变老。最终于2015年逝去。去世之前,他还扮演过从未来到达主角眼前的老年史波克。
而Anton……则是在电影《星际迷航》三部曲里饰演切科夫一角的俄罗斯演员安东·叶利钦,在电影上映前因为事故而不幸去世。
是个活泼而乖巧的大眼睛小伙子。很可爱。有种浑然天成的忠犬感,才27岁。
另一个泪点来自影片之中出现的这张照片。
放大看应该是这张。
这是上一代《星际迷航》的全体演员,每个国家每种肤色的人都在其中,简直就像个小小的浓缩的地球。而这张照片里的很多人已经不在人世。
可他们和导演,和编剧们,和所有为了给我们看一眼想象世界的昙花一现,而毕生奋斗的人,都是梦的织造者。
“致所有不在场的朋友们。”
“long live and pros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