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挑战"凭什么成为综艺界的一股清流?嘉宾邀请的学问在这里!
(文/阿南)
四月二十九日晚,五一刚刚到来,极限挑战第四季终于在众多鸡条粉的期待中开播了。
在这个真人秀节目多如牛毛的年代,《极限挑战》显然已经凭借前三季的内容积累下相当数量的粉丝。许多综艺到播完都悄声无息,它却因为推迟开播时间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众多网友纷纷表示:“我就等着周一中午能吃外卖边看鸡条!”
《极限挑战》到底有什么魅力?在这个流量为王的大环境里,他又是凭借什么成为综艺界的一股清流?
我们从“真人秀”这一概念说起。
△
旧有的综艺节目多是在舞台和摄影棚内进行拍摄。在那个地方综艺还未崛起的年代,《非常6 1》和《正大综艺》等颇具央视范的节目成为了除歌舞、影视外绝对的消遣品。
紧接着,各地方台从其他国家的娱乐行业中得到灵感,综艺节目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知识类的《百家讲坛》,娱乐类的《快乐大本营》,包括曾引起万人空巷的各种选秀。
但无论如何,此时的综艺尚未跳出舞台搭建出的框架。
2012年,真人秀节目异军突起,且《爸爸去哪儿》于2013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象级真人秀。尝到甜头的电视人和投资商们开始为这一新兴综艺搭建更大的舞台,一时间,各种亲子节目和野外竞赛层出不穷,后期大火的《极限挑战》和《奔跑吧兄弟》都是乘上了这股东风。
“真人秀”,由此走入中国人的视野。
非常巧合的是,我国的影视产业在2012年前后走向疲软,曾经红极一时的选秀也逐渐销声匿迹。
在观众百无聊赖的换频道时,忽然发现这些平日这些只在影视剧里演绎他人喜怒的明星们换了副面孔出现在镜头前。
这也太有吸引力了吧!
原来演铁血硬汉的男人也会为了儿子的教育发愁,原来演绝世美女的女星生活里如此不拘小节。观众们那一点点窥探欲得到了满足,明星们在无戏可拍时保证了曝光率,各路媒体再也不用发愁热点和点击率。
真人秀节目正式发扬光大。一时间,亲子节目、旅游节目、野外生存节目,占领了电视台的半壁江山。
但是在其中一部分赚得盆满钵满时,也有许多真人秀节目,播得毫无水花,扑得悄无声息。
说回极限挑战。
初看极限挑战的嘉宾构成,实在有点扑街预定。孙红雷?孙红雷不是那个演《潜伏》的余则成吗,他那不苟言笑的还不冷场啊?
黄渤倒挺有综艺感,可他怎么也和罗志祥和张艺兴没有火花吧?
还有黄磊,那么文艺一人,上这种挑战节目干吗?去做菜?
至于那个王迅,他不是说相声的吗……
谁也想不到,节目一播出,孙红雷成了“颜王”,黄磊与张艺兴成了“师徒”,黄渤和罗志祥分别获得“青岛贵妇”和“朱碧石”的新身份,一向不温不火的王迅也跟着刷了一波存在感。
原来真人秀嘉宾的邀请,好像有点学问。
△
真人秀嘉宾邀请攻略第一点:嘉宾与节目的契合度。
真人秀节目说白了,也是一个嘉宾与节目互相选择的过程。嘉宾不能为了曝光率就随意上节目,否则吸粉不成,反倒有可能招黑。节目也不能为了噱头随意请嘉宾,浪花太大,最后砸了自己招牌。
譬如撒贝宁,自从被央视开车节目《了不起的挑战》发掘出自己综艺细胞后,几乎开启了自己的事业第二春。我怀疑连他自己之前也没想到,原来除了一脸正气的主持法制节目,他还能在《明星大侦探》中说出:
“我不得不承认,我就是那个放火的人。我是在女人的芳心里,纵火的人。”
Fine,我真的好爱这个芳心纵火犯。
而《极限挑战》的嘉宾邀请前提在于,这是一个户外挑战类节目。导演组或许从一开始就定位好了,这是一个“熟男”的节目。
极限男人帮,老哥儿几个孩子都有了,江湖地位也稳了,不用像小年轻似的放不开。相比于许多真人秀的过于“秀”,《极限挑战》更重视“真”。比赛里不存在规则,嘉宾们不隐藏小心机,意外的营造出一种喜剧效果。
好的综艺,能把嘉宾性格里有魅力、与平日有反差的那一部分释放出来。这无论对嘉宾本人还是节目组,都是双赢。
上节目之前,谁会想到孙红雷是个颜王呢……
真人秀嘉宾邀请攻略第二点:国民度。
电视综艺不是网综,是面对整个社会播放的,用社交媒体上那一套去面对现实世界中年龄跨度巨大的观众是行不通的。真人秀的优势就在于,他不会只有一个题材、一个主角、一个基调。
嘉宾请好了,题材选广了,下至八岁上到八十岁,都能看。
这就是嘉宾间的火花,也是配合的艺术。像《高能少年团》,摆明了是想针对追星族,自己就把辐射范围给划小了。
而极限挑战就不一样了。黄渤、黄磊和孙红雷,这就吸引了一大批电视节目的收看主力,张艺兴又自带超多活跃粉丝。
极限挑战,网络电视都要抓,观众八十到十八。从受众的指向性来讲,它的嘉宾配置堪称完美。
真人秀嘉宾邀请攻略第三点:辨识度。
真人秀再真,也是电视艺术的一种。嘉宾和影视剧中的角色一样,需要“面目清晰”。
人物性格不突出,就无法推动情节发展。重复的环节一直进行,观众很快就会感到厌倦。
真人秀不是晚会,并不是嘉宾人数多就能在收视率中取胜。《全员加速中》人多吧?可我现在只能想起来各位明星狂奔和躲藏的身影。
其实做真人秀的时候完全可以从影视创作的角度来思考。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节目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表演者并非创作者,如果节目组全靠嘉宾去控场,那用力过猛就成了“凹人设”,用力不足就成了个NPC。
“真人”已到场,如何“秀”出不同才是关键。
《极限挑战》中,五位嘉宾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个人的性格随着节目的进行逐渐立体。黄渤的高情商,黄磊的高智商,孙红雷演多了间谍真实身份竟是地主家的傻儿子……
嘉宾和节目互相成就,嘉宾和节目互相塑造。《极限挑战》已经到了第四季,男人帮还是原班人马,就足以说明彼此对这段合作的满意。
真人秀嘉宾攻略第四条:下限。
其实这条不是对于嘉宾的,是对于节目组的。或者说,是节目组在塑造嘉宾形象时的。
即便是为了综艺效果,节目组也要有下限。
真人秀归根结底是电视艺术的一种。电视人的创意决定了节目有多精彩,电视人的良心决定了节目能走多远。
没人不让创意者挣钱。既然影视疲软,综艺火热,那就去做呗。观众开心,电视台盈利,这也是一种平等的交换。
但是不要把综艺做成浮萍。没有根,没有方向,一阵风来了就跟着跑,风过了什么都留不下。
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很多人没有时间去看一部电影、读一本书、进行一场触及灵魂的对话。
但是大家都会喜欢看综艺。吃饭的时候,赶地铁的时候,睡觉前敷面膜的时候。
综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影视和现实生活的隔膜打破,于无形中改变人的思考方式。
《爸爸去哪儿》让教育问题前所未有的受到社会关注;《这就是街舞》和《中国有嘻哈》都推广了某种小众艺术;《声临其境》一次又一次的强调专业素质的重要性。
《极限挑战》几乎没有对嘉宾进行过恶意剪辑,一切冲突和爆笑都是建立在节目本身的拍摄基础上。作为一个综艺,他当然希望博观众一笑,但这种“笑”大多建立于节目组前期的精心设计。
综艺需要热度,但绝不能让炒作和营销掩盖了节目的初衷。
时至今日,即便网络已经成了信息的主要载体,但电视仍是受众最广的传播媒介之一。每一个电视人踏进这个行业时,应当都带着理想和热血。
科技是改变物质世界的,媒体却可以改变精神。
综艺是为了消遣,因此可以做得很浅,浅到只能拙劣地博人一笑。但综艺也可以做得很深,插科打诨之下,却是记录、传播、改变。
姜文在《让子弹飞》里说:“我既要站着,又要把这钱挣了。”
好的综艺,应当也是如此。
【
转载或投稿请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