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幂"宝贝儿"喜提官媒报道 扮丑就能翻身?不存在的
杨幂主演的电影喜提官媒报道,标题:杨幂《宝贝儿》票房口碑双输 给流量明星敲响警钟。
先来组数据,10月19日,杨幂主演的文艺片《宝贝儿》上映,首日排片23.2%,在同日所有电影里遥遥领先。
但其上座率却是所有电影里最低的,只有6.1%。豆瓣评分从6.4分跌至5.7分,累计票房刚过2000万元,杨幂主演的文艺片《宝贝儿》可能要创下她成名以来的票房最低纪录了。
今天是上映第五天,豆瓣评分将至5.6。照这个数据下去,票房到4000万都悬。
人民网报道里讲:“作为眼下炙手可热的人气明星,杨幂首次尝试拍文艺片,她在片中也颠覆了以往光彩照人的形象,不仅素面朝天,扮相朴素,而且既要用南京方言讲台词,还用手语与其他演员对戏。”、“但目前看来,网友却并不为杨幂的‘扮丑'‘牺牲形象’买单。‘扮土扮丑就叫转型了?’‘三星片儿,杨幂扣一分’‘杨幂的演技是不指望了,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杨幂完全没有突破,一如既往尴尬无比’……”
这里稿事君特别想说明的是,自毁形象不等于演技飙升,演技啥样大家还是看在眼里的。
素面朝天头发脏乱油,穿着臭臭的没型的衣服就是努力了?适合剧本需要就要做出相应的角色形象,好像平时光鲜亮丽的明星弄成邋遢的样子后还让人心疼了是怎么着,这不都是作为一名演员应该做的吗?
自毁形象她当然不是第一个人,当年赵薇凭借《亲爱的》获得了金像奖影后,电影口碑也非常不错。
范冰冰主演的《我不是潘金莲》虽然口碑不一,但也拿到了金马奖的提名。
很显然,杨幂也想走这个路子。但圣塞电影节和金马奖提名相继揭晓,并没有杨幂的影子。
也许是“流量明星”这四个字先入为主,之后怎么努力都很难改变最初的标签。有网友说,杨幂还是有意想转型的,所以选择了关注边缘人群的文艺片,而不是商业片。确实,文艺片的票房数据和商业片没法比,贾樟柯的《江湖儿女》票房不到7000万,但是口碑还在。这差距差在哪里?
再来看这一段关于票房失利的报道:
话说电影是关注边缘人群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片子,加上导演编剧刘杰很倾向并擅长拍摄此类影片,他的处女作《马背上的法庭》讲述的是法官为了解决山区村民之间的纠纷,每隔一段时间就牵着马匹、驮着国徽穿行于寨与寨之间,组成了一个奇特而庄严的流动法庭。此片也获得第六十三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最佳影片大奖、2007年华表奖优秀影片提名奖、2007年全国法制影视作品金剑奖等。
杨幂在《宝贝儿》里饰演的女主角江萌是一名患有先天无肛症的弃婴,去努力拯救另一个被父母宣判了“死刑”的缺陷婴儿。
导演编剧摆在这,题材也有了,影片应该会引起大范围关注,但为何上座率和口碑不甚理想?不是只要是个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都会像《我不是药神》效果一样的。
差距在哪里?
能想象出杨幂饰演的角色是可以表现出多种情绪和层次感的,但为何看出了杨幂在《绣春刀2》里北斋的感觉。
不过,人民网在报道里也表扬了杨幂的努力:
这段报道里讲,“不论演员本身是不是‘自带黑粉’,评价一部电影和评价一个演员仍然是两个维度,如果因为对一个演员的偏见去故意贬低一部电影,这不是客观的态度”,这句话没毛病。“观众对杨幂的不买账是一种‘过激反应’,‘流量明星’以前通过各种商业片、综艺捞钱变现,过度透支了公众形象,现在想认认真真演一部文艺片,大家都已经不太信任了,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不否认杨幂的努力,但是就想讨巧用一部片子获得大众的认可甚至拿奖实在是不太可能。
想想杨幂大火的那年,《孤岛惊魂》的票房直接干到了8900万,资本尝到了“粉丝经济”的甜头,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四部《小时代》更是狂吸金。
但这两年明星效应逐渐减少,《演员的诞生》《声临其境》等良心综艺的崛起让大家看到了真正有演技有实力的明星究竟是什么样子,观众也不是好糊弄,也越来越倾向于观看高质量电影。
今天中午,《宝贝儿》导演刘杰发声维护杨幂,回怼官媒:请关注一下影片中表现的你们的人民。
热评也是大都表示支持导演,有人直言本来就应该关注影片,而不是关注演员;还有人直接吐槽官媒。
这算是在转移注意力吗?
就好比,以前各家比拼票房数据的时候,观众更看重的是演员的演技和口碑;那现在大家也关注票房和上座率了,你又来跟我说要关注电影本身。
其实,我们都知道电影《宝贝儿》是想引起社会更广泛的关注的,可是由于某些原因并没有做到。
【
转载或投稿请联系邮箱:
欢迎关注【】公号和微博@稿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