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剧版《无间道》,你不配叫这个名字!!
又一部经典被“亵渎”了。
Sir说的是——无间道。
若问哪部电影是新世纪以来最好的香港警匪片,毋庸置疑,一半以上的人会为它投票。
时至今日,在无间道上映14
周年,我们终于可以说,这是香港电影不可复制的辉煌。
牌面不用多说,影帝云集,梁朝伟、刘德华、黄秋生、曾志伟,且几乎在他们表演创作力最成熟的时候。
简单一个“掉”筷子的动作(注意是掉不是扔,轻蔑多于愤怒),气场就逼破银幕。
成绩有目共睹:票房,三部卷走1.1亿票房,重振香港本土电影信心;奖项,仅第一部,就摘下当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多个大奖,连金马奖最佳影片也不放过。
更重要的,它做到了一次真正的,扬眉吐气的文化输出——
故事被好莱坞看中,买下版权,翻拍出美版《无间道风云》,马丁·斯科塞斯凭借此片拿下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及个人首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最佳导演奖。
呆萌和小李子的美国版无间道
如此伟大在前,任何追赶者注定难以超越,这中间巨大的落差,或许就是Sir眼睁睁看着网剧评分,从评论人数不足变成……5.8的原因。
网剧版真的惨不忍睹?未必。
但网剧版是不是砸了《无间道》的招牌。是。
简单说,网剧《无间道》把一出古典而宏大的歌剧,演绎成一曲口水化的流行曲。
Sir第一眼就认出它旧瓶装新酒的套路。
故事发生《无间道》10年后,一开场,就借老警察(吴廷烨,曾参演《无间道3》)之口讲出一脉相承的设定——卧底VS黑警。
警队仍然会派卧底潜入黑社会搜集情报
同样 黑社会也会在警局安插他们的黑警徇私枉法
这一场仗永远都不会完
角色有意和旧作衔接——
反派是黑帮二把手韩朗(罗嘉良 饰),电影版韩琛(曾志伟 饰)弟弟。
女主角之一,陈玥琪(苏丽珊 饰)是殉职卧底陈永仁(梁朝伟 饰)的女儿,一个子承父业的警二代。
《无间道》那个被妈妈故意说小一岁的女孩长大了
两位男主,一个是外号“子弹”的江子丹(王阳 饰),退役内地公安,香港卧底,对应梁朝伟;
另一个黑警韦峻轩(罗仲谦 饰),帮派出身,混入警局,对应刘德华。
两大男主之间的联结,始于一个人——江子丹好友,警方卧底伍永哲(绰号五折)。他在一次抓捕行动中,“意外”坠楼身亡。
官方判定死因:逃亡途中嗑药过度。江子丹当然不信,而追查五折死因,便是这场战争的开端……
虽然核心故事已与上一代恩怨无关,但坦白讲,再一次看到种种耳熟能详的设定,Sir还是小小激动。
尤其当致敬意味浓烈的场景昨日重现。比如开场就殒命的“五折”,其坠楼方式显然“借自”电影黄sir之死的经典场景。
这画面仿佛自带BGM
仿佛当年一口气刷两遍的日子又回来了。
但事实证明,经典重现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网剧版《无间道》最大的问题是,得其形,丢了魂。
在Sir看来,《无间道》的魂,在于它的幻灭感。
故事自始至终,强调一个斗。
与人斗。
陈永仁与刘健明,在一次失败的抓捕行动中意识到对方存在,这场电影院街头互相试探,斗得不动声色、又惊心动魄。
与自己斗。
陈永仁屡次想放弃(三年之后又三年),仍咬牙坚持。刘健明同样活在煎熬中,他不像陈永仁外露不受控制地敲手指,但作家女友写的那本关于28个人格的书,早已暗示他分裂的人生。
一个人有二十八种性格
也就是说他每天起床就自己跟自己演戏
而,与人斗,与自己斗的目的,是要与命斗。
陈永仁黑帮出身,却厌倦黑帮。刘健明混混底子,却披着警察外衣。他们都想“当一个好人”,但两个人,都分别有“见不得光”的过去。
你有你的选择,但你无法摆脱你的出身,斗到最后,人间就是“无间地狱”,刑罚永不间断,所有人都在无休止的斗争中被摆布。
这种被动的,按着你走的宿命,正是《无间道》最让我们感同身受的地方。
网络版一开头似模似样,照搬佛经“无间”说法。
但,故事完全偏离“无间”精髓。
互相猜忌、躲避的“警匪斗”不见了,取而代之是初中生都骗不了的合(相)作(爱)。
人物身上深深的疲惫感不见了,取而代之是一牌明亮酷炫的偶像剧风格,公安江子丹一出场就做了三件事,发微信,吃鱼蛋,救妹子。
就算之后卷入毒品交易,也游刃有余,边破案边把妹:
一副单刷香港副本无压力的样子
更不用提影版那些暗藏机锋的设计。
陈永仁与刘建明的警察编号,PC27149和PC4927,暗喻彼此的身份倒错。
陈永仁与黄Sir碰头时常去的天台——天台既是无人打扰的清静之地,也是生与死的分界线,黄Sir的坠楼与陈永仁在电梯里被枪杀,死亡方式都是从上而下,犹如坠入地狱。
还有蔡琴那首“把寂寞描写得最深刻”的《被遗忘的时光》。
这一切余音绕梁,在网剧版,都变成是非分明的幼稚与武断。
正派正到底,随时献出生命的英勇就义范。
反派恶出汁,心狠手辣恨不得写在脸上。
连线人接头的场合,都安排在人来人往的商场、停车场等公共场合。
这是无视监控摄像头,还是怕围观的人不够?
最最不能忍的是,口音。
故事是香港背景,台前幕后多为香港人(主演只有两位来自内地),但每个人一开口,都是标准普通话。
普通话不是问题,但用标准的配音腔念粤语方言,这种别扭,你自己体会下。
扑街,哪怕你换个词也好
如果说《无间道》中,是以两个边缘人幽暗无助的内心(陈永仁与刘健明),折射香港对自我身份的追寻;那网剧版《无间道》,则是以简单粗暴的致敬与猎奇,直射对消费力逐渐升级的内地市场的跪舔。
Sir并非全面否定网剧版《无间道》。
至少,它没有如大多数“IP”改编剧,为流量小生颜值而生。至少它的画面,超出一般网剧的追求与功力。
但情怀就真是这么一种玄乎的东西,你要想让观众看到,除非你真的有。
电影版《无间道》公映于2002年,其两大主创,麦兆辉,庄文强,正处于创作力顶级状态,却郁郁不得志。剧本曾流转在多个业界大佬中,均被“退回”。
可以说,麦兆辉写第一稿时完全倾尽全力,他没有任何保留,剧本每一个字,都有作者生命沉淀的重量。
在此不得不说一个小插曲——
麦兆辉的爸爸就是警察,工资低,风险高,从小他就对警察的压力耳濡目染,《无间道》其实是他从他爸爸讲的一个警察卧底的故事中发展出来的。
麦兆辉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过,他和哥哥弟弟在楼下踢球,有一个警察穿着睡衣,拿着菜刀冲下来,把球夺走。一会,警察回来了,拿着足球,手里没刀,但足球已砍成两半。
“我们没人敢接,他就放在地上,然后回去睡觉了。你看他的压力有多大。”
可以说,正是这种曾灼伤过他的记忆,与他当时面临的困境形成呼应,这种焦灼,是《无间道》陈永仁没有一刻安宁的现实基础。
陈永仁的手指永远在不受控制地动
对他而言,创作不为取悦,首先是宣泄。
据说当时麦兆辉想的是:“这回再不行,我就改行了。”
而网络版《无间道》,缺乏的,恰恰是这种有痛感的经验和去TMD的决心。
好像卧底变成了一场表演的游戏,而玩这场游戏的人,时时刻刻惦记着场外观众的注意力。
Sir当然知道——
这是网络版主创的力有不逮。
这也是这个灰暗故事为迎合内地审查必须的让步。
这也再一次提醒我们,所谓经典,就是不可再现的奇迹。
就像庄文强说过的,“是时代令这个事情(《无间道》)发生。是这个时代让这个故事那么受欢迎。”
而今天,大多数电影人创作者的急功近利表现在,他们没有耐心熬出自己的经典,只是借别人的故事虚晃一枪。
在此Sir不得不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不一定能让你看得更远,大多数情况下,是衬托得你更投机和渺小。
版权声明:本文系
“
毒舌电影
”
(公众号:
dsmovie
)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联系
“
毒舌电影
”
获取授权,严禁私自进行二次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