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绍君:中国画批评应提高学术质量 中国酒文化与古代书画的渊源

自在:李津个展在墨斋画廊举办


李津个展《李津:自在》海报

  李津个展《李津:自在》


  展期:2016.5.28 4pm-8.14


  地点:墨斋画廊


李津与策展人林似竹

墨斋艺术总监林似竹与墨斋总监余国梁

墨斋总监雷澄泉,艺术家李津,策展人、墨斋艺术总监林似竹博士发言

  由林似竹博士策展的艺术家李津个展《自在》于2016年5月28日在墨斋画廊开幕。此次展览独家呈现李津的全新黑白水墨作品。李津(1958年生于天津)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国内外艺术舞台,这系列作品代表了其艺术生涯的新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墨斋艺术总监林似竹博士多年来一直与李津探讨纯水墨创作的可能性。


  学术研讨会现场,(左起)策展人、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墨斋媒体及研究经理杨浚承,墨斋艺术总监林似竹博士,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阎秉会,李津,《诗书画》主编寒碧

  学术研讨会现场,(左起)艺术批评家、《黄河》杂志编辑刘淳,独立批评家陈爱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高全喜,策展人、艺术家秦思源,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墨斋研究及媒体部主管杨浚承

学者汪民安

艺术家武艺与李津

艺术家朱伟与李津

艺术家杨少斌与李津

  在李津为人熟知的食色场景中,幽默荒诞的人物浸淫于俗世的肉欲快感之中,色彩和题材极富魅力。如今,李津将二十多年来对色彩细腻而华丽的渲染,升华为传统“墨分五色”的精妙,展现出缤纷喧哗背后磨练而成的笔墨世界。


VIP之夜北京大学副校长吴志攀与西班牙驻华大使瓦伦西亚

VIP之夜嘉宾与李津互动

  新系列作品的巨幅规模让人浸入其境。李津使用特制的大毛笔,在地上或墙上肆意泼洒,集合笔墨技巧及媒材的敏感度和偶然性。作品的水墨效果极富表现力,介乎形象和抽象之间,令人联想到禅宗绘画以及梁楷、徐渭及八大山人等人的写意语言。


创作中的李津(郭鹏飞摄)

创作中的李津(郭鹏飞摄)

创作中的李津(杨浚承摄)

李津的画笔(杨浚承摄)

  李津笔下的人物依然深具自画像意味,却仿佛来自远古的罗汉、逸士、行者, 不再是当代的嬉游者。李津以人物画为切入点,回溯了中国绘画美学中 “气韵生动”的根源,并融合文人画的笔墨精神,表现出人类微妙复杂的存在状态。蔬菜和肉块经过独立放大和生动的描绘,也被赋予了性格和个体生命力。


《李津:自在》空间照

《李津:自在》空间照

《李津:自在》空间照

《李津:自在》空间照

  本展览同时展放他极少公之于众的八十和九十年代西藏主题画作。彼时年轻的李津几度在西藏工作和生活,寻找最原始、自然的生存方式。西藏作品以边界模糊的笔触、符号化的处理以及文字的厚重叠加,超脱人和动物的肉体局限,在图式和主题上均与新作有惊人的共鸣。现在我们同观二者,可以深入体会到艺术家二十多年滋味丰富的人生旅程后,返璞归真的“自在”,并对其艺术和思想获得全面关照。


不安,纸本水墨,180x98cm,2015

道,纸本水墨,137x69cm,1993

红肉3号,纸本水墨,180x98cm,2015

手心,纸本水墨,80x50cm,1992

死不瞑目,纸本水墨,180x98cm,2015

素2号,纸本水墨,180x98cm,2015

自在,纸本水墨,180x98cm,2015
墨道组画,纸本水墨,235x53cmx5,2016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