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领军人才内涵特征、作用及开发意义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实施意见

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激励政策需优化完善

人才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当前人才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是促进人才成长、优化人才布局的重要举措,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激励政策仍然存在优化与完善空间

经过党和各级政府的努力,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的激励政策机制,也取得了良好的绩效,但面对转型期的发展实际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相关激励政策仍然存在较大的优化与完善空间,其核心问题是长效机制的系统设计不够、人才使用激励的内化驱动力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激励政策的协同性有待提高。一是部分激励政策定位不清晰。比如,志愿服务制度与政府购买制度的差异不明显。二是不同激励政策之间的协同性不足。这不仅体现在不同部门或不同时期同类激励政策的协调性与相容性不足,还体现在不同部门同类项目的差异互补性不强。比如,统筹基层服务项目虽然有效解决了同类项目的激励力度差异问题,但同时弱化了不同部门、不同项目之间应有的分类互补性。

激励政策的资源动员作用尚显不足。一是激励主体较为单一。截至目前,激励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的资源主要来自政府,而动员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及其他单位支持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的力量明显不足。二是有些激励措施的落地存在前提设定。比如,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比例保障、职务晋升优先等政策,在这种激励政策下,政策对象依然要通过竞争才能成为这种激励政策的受益者,因此激励作用有限。

激励的宏观管理和综合管理不到位。一是对基层人才需求的总体把握不足。对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人才的供需状况缺乏准确认知,进而对供需发展的预报预警不够。二是对激励政策缺乏整体谋划。对激励政策与基层人才管理开发政策之间的关系、激励政策与激励措施之间的关系缺乏明晰安排。三是对激励政策缺乏机制性的分析评估与适配调整安排。四是激励政策的实施保障不够。相关职能配置不到位,组织人员配备不足;基础投入有待提高,尤其是基本项目的专项投入不足;政策宣传不到位,方式传统、力度不够,激励政策的社会知晓度不高。

基本人事管理制度支持基层聚集人才的力度有限。其典型表现是基层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相对有限、职业发展机会相对较少。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例,基层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造就能力不强,对高层次人才的保留能力也相对较弱。

完善政策的基本方针

健全优化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的激励政策,形成人才“下得去、用得上、待得住、干得好”的良好局面,需要战略思维和战术思维并重,强化创新。

健全完善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激励政策的基本方针是:需求导向、尊重规律、多元激励、统筹协调、分类实施、提高效能。

需求导向。将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基层和艰苦地区的发展成果检验健全完善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激励政策的成效。

尊重规律。尊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规律,把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更好促进人才健康成长,有效实现和提升人才价值作为激励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的关键激励要素,努力营造鼓励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人才干事业,支持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人才干成事业、帮助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

多元激励。把握各类人才的激励需求,动员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激励资源,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多层次、多样化的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激励体系,有效满足各类人才的差异化激励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到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建功立业的积极性。

统筹协调。调动中央与地方两者积极性,完善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协同治理机制,形成激励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的合力。健全完善各类激励政策之间、激励政策与其他政策之间、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部门激励政策之间、普惠激励与特惠激励政策之间的融通机制,健全完善本土人才与引进人才之间、不同服务期限人才之间、不同服务形式人才之间的利益协同机制,持续提升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激励政策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分类实施。尊重部门、行业、地区、城乡等多种差异,坚持总体安排、分类实施、因地制宜,谋划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激励政策的健全完善,优化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的激励政策体系,努力提高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激励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 [2]  下一页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